<span id="jdf53"><dl id="jdf53"><ruby id="jdf53"></ruby></dl></span><span id="jdf53"><video id="jdf53"><strike id="jdf53"></strike></video></span>
<strike id="jdf53"></strike>
<strike id="jdf53"></strike>
<span id="jdf53"></span>
<strike id="jdf53"><dl id="jdf53"><del id="jdf53"></del></dl></strike><strike id="jdf53"><i id="jdf53"><del id="jdf53"></del></i></strike>
<strike id="jdf53"></strike>
<span id="jdf53"></span>
<span id="jdf53"><dl id="jdf53"></dl></span>
<strike id="jdf53"><i id="jdf53"></i></strike>
<span id="jdf53"><dl id="jdf53"><del id="jdf53"></del></dl></span>
<th id="jdf53"><video id="jdf53"></video></th><span id="jdf53"><dl id="jdf53"><ruby id="jdf53"></ruby></dl></span>
010-65848100
新聞中心News Center
政策資訊Policy News
浙江省:嵊泗“三互三借三加”積極助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

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推進,為更好服務在嵊上海企業及動遷至上海的嵊泗居民,嵊泗縣與上海浦東積極對接,共商制定11條合作舉措,在政策銜接、信息共享、聯合招聘、協同引才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,加強嵊、浦兩地人社政策和服務互通共享,并實現就業補貼、創業補助等相關待遇直補居民社保卡,累計成功發放各類人社政策補貼4260萬元,幫扶就業730余人。

 

一、推進“三互”,提供全方位人社服務

一是建立人社部門互商機制。為有效解決兩地動遷企業和居民面臨的實際問題,兩地人社部門多次開展互訪會商,逐一破解人社政策異地銜接、就業困難群眾接續幫扶等具體問題,在就業創業補貼落實、就業困難人員幫扶、輿情維穩信息共享等方面達成11條具體合作共識。

二是搭建人社信息互通網絡。為有效解決動遷后兩地信息壁壘問題,兩地人社部門建成多渠道、多層次的人社信息共享平臺。浦東人社APP成功接入嵊泗用工信息,為嵊泗企業提供用工招聘、項目合作等服務,兩地人才市場成功聯網,實現人才信息相通共享。截至今年5月,兩地已協同發布企業招聘、個人求職、社保政策調整等人社信息6000余條。

三是實施基層站所互聯辦公。為落實動遷企業和居民后續幫扶工作,兩地人社部門在動遷居民最為集中的浦東新區惠南、大團兩個鎮開展互聯辦公,為動遷居民提供就近的政策咨詢、補貼申報、失業登記、崗位推介等辦事服務,并開通網上智能申報渠道,累計發放社保補貼、就業補貼、技能培訓補助等各類補貼4260萬元。

 

二、主動“三借”,推進高質量就業創業

一是借力創業優勢資源。為共享長三角創業服務優勢資源,嵊泗縣借勢加入長三角公共創業服務聯盟,重點以海洋科技創新為主題,連續三年在嵊泗舉辦“東涯論壇”,集聚海洋生物、海洋新材料、海工裝備等方面專家學者180余人,為嵊泗藍色海洋經濟發展出謀劃策。兩地人社部門合作舉辦創新創業大賽,選出科技創業項目6個,引進C類人才1名,D類人才3名。

二是借力就業優質崗位。該縣積極對接上海,根據嵊泗失業人員就業意愿,針對性推介優質崗位,合作舉辦上海臨港新片區企業就業直通車、小洋動遷居民專場招聘會等專場招聘活動,并聯動開展“就業援助月”“春風行動”等就業專項服務活動,幫助嵊泗失業人員拓展高質量就業渠道。目前,僅嵊泗洋山區域就有600余人在上海港區企業就業,其中就業困難人員23人。

三是借力招工服務平臺。組織嵊泗本地企業和在嵊上海企業共同赴外招聘,并赴四川、河南、山東等地開展勞務協作,有效填補港口裝卸機司機、設備技術員等專業崗位空缺。同時,圍繞港口物流、海島旅游等嵊泗重點產業,依托上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、上海海事大學等高校,大力招引對口專業高校畢業生,目前已招引40余人。

 

三、創新“三加”,打造高水平人才隊伍

一是創新“人才+項目”飛地模式。在距離嵊泗小洋山島僅40分鐘車程的上海海洋大學創業園設立嵊泗“人才飛地”,合作舉辦各類活動,并委托上海專業管理團隊提供針對性服務,提升人才和項目轉化率。目前,已有5家科創企業入駐“飛地”,入駐海洋類人才近50人,其中博士10人、碩士11人。

二是創新“人才+產業”培養機制。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建立兩地職業技能培訓聯動機制,通過“部門聯動+需求定制+以培促效”方式,訂制產業發展所需的技能人才。對在嵊上海企業進行需求摸底,針對性提供“套餐式培訓”服務,并與寶鋼馬跡山港區、洋山申港石油企業等合作開展技能評定,累計合作培養技能人才87人。

三是創新“人才+工作室”培育模式。與上海在嵊企業合作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,聯合培育高技能人才。例如,與寶鋼馬跡山港聯合共建李偉偉技能大師工作室,利用無人機快速精確計算進口鐵礦砂堆重量,使誤差率從原來的10%左右減少到2%以下,碼頭泊位使用效率提高明顯,有效填補國內空白。

 

 


微信
咨詢
微博
電話
010-65848100
頂部
国产一区不卡